著眼“十五五”,農業怎么干?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,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”“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”。這是我們黨著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,立足我國國情農情作出的戰略部署。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,切實抓好貫徹落實,為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夯實基礎、提供動力。
農業是安天下、穩民心的戰略產業,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。“十四五”時期,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站上1.4萬億斤新臺階,“菜籃子”產品量足價穩,農村電商、休閑農業等一批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,鄉村產業蹄疾步穩。回望過去五年,農業穩為大局穩增添了底氣,農業發展的好勢頭為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贏得了主動。但與此同時,隨著我國農產品供給體系加快從“量的滿足”向“質的提高”轉變,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亟需提升,產業基礎不夠穩固、部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偏弱等短板依然存在,制約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。
“十五五”時期,必須優先補上農業現代化這個短板。橫向來看,農業農村現代化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和成色,但整體還相對滯后,這5年必須加大力度、迎頭趕上。縱向來看,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(2024-2035年)》明確提出,到2035年我國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,錨定這一目標,從現在起只有10年時間,前5年發展好了,才能為后面如期實現目標爭取主動。這就要求我們以時不我待的歷史使命感抓好落實,在提升農業綜合產能和質量效益上下功夫,統籌發展科技農業、綠色農業、質量農業、品牌農業,走出一條中國式的農業現代化之路。
統籌好穩產保供和穩步增收目標。一方面,解決好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,始終是農業發展的頭等大事。要做好耕地保護和農業科技創新兩篇文章,加力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,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,踐行大食物觀,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,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端牢端穩;另一方面,農業也是億萬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,尤其在打贏脫貧攻堅戰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過程中,各地“土特產”發展有力助推了農民增收。今后要繼續抓好“糧頭食尾”“畜頭肉尾”“農頭工尾”,完善利益聯結機制,堅持產量產能、生產生態、增產增收一起抓,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,讓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、更多惠及農民。
發揮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作用。從“有沒有”到“好不好”,市場需求的調整深刻改變著農業生產。“十五五”時期要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,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,農業更是重要領域。為此要順應市場需求變化,推動農業轉型升級,扎實推進品種培優、品質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,增加市場短缺的優質農產品供給,拓展涉農新產品新業態,增加農業在康養、生態、文化等領域的優質供給。當然也要看到,農業是弱質產業,支持保護農業是各國普遍做法。要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,強化價格、補貼、保險等政策協同,保持政策穩定性和延續性。
實現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。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,新質生產力的應用不只局限于空天地等“高精尖”領域,果園、大棚和養殖場也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廣闊應用場景。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,結合不同發展實際和資源稟賦,促進傳統產業升級,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農業發展新動能。要著力破解科研生產“兩張皮”問題,推進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,確保科研目標瞄準產業痛點,打通科技推廣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,讓更多科研成果真正扎根田野。
農業一頭連著百姓生活,一頭連著農民增收,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,也是“人民至上”理念的直觀體現。四中全會為我們指明了農業現代化的著力點和路線圖,接下來就要腳踏實地行動,努力把規劃藍圖轉化為農民群眾可感可及的美好現實。
作者:農民日報·中國農網評論員